發布時間:2025-09-21 來源:兵敗如山倒網作者:1015157457
拾級而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莊嚴肅穆;護欄撤去,盧溝橋石獅近在眼前;宛平升級,歷史可感可觸——宛平城,這座八百年的古城正以嶄新方式向年輕人講述紅色故事。
今年7月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宛平城、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也在修葺后同步亮相,實現“館橋城園”全景開放。與往日不同,此次改造提升讓紀念性超越視覺層面,直擊參觀者的情感記憶,同時對“館橋城園”采取一體化運營管理,構建了貫通式的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利用格局。
抗戰館改造
用建筑語言重述抗戰史詩
走進剛剛完成改擴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14級臺階緩緩而上,9.3米高的國旗旗桿矗立眼前,4萬顆星星在序廳頂棚閃爍——這些數字成為連接歷史與今天的密碼。
作為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紀念館,抗戰館在2024年8月啟動改擴建工程,僅用10個月就順利完成。而此次改擴建也是一場匯聚了建筑設計、展陳設計和藝術創作的重大協同工程。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楊洋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此次改擴建將“14”“8”“7·7”“9·3”等抗戰重要數字融入空間體驗:參觀者通過14級臺階拾級而上象征著14年抗戰;國旗旗桿高度9.3米,紀念9月3日抗戰勝利,再攀登8步臺階進入主館序廳。“我們希望利用構筑物尺度的隱喻,使空間成為‘可行走的抗戰紀念符號體系’。”楊洋表示。
抗戰館序廳內,《銅墻鐵壁》雕塑讓很多游客駐足仰慕。據介紹,在改建期間,設計方案將序廳《銅墻鐵壁》雕塑提高30厘米,觀眾仰望雕塑更加莊嚴、肅穆。當觀眾抬頭仰望上空,便可看到頂棚星光屏展示四千顆星星向中心匯聚。“這個設計象征著四萬萬同胞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同抗戰。”楊洋表示,這種將數字轉化為空間語言的設計,希望讓觀眾通過沉浸式的方式感受歷史。
步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展廳,猶如踏入一條連接烽火歲月的時光隧道。1525張照片、3237件文物共同構筑起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我們深知,守護遺產絕不能止步于展柜之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賴生亮向北青報記者表示,讓抗戰文物史料說話,讓偉大抗戰精神直抵人心,是守護民族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的根本途徑。
很多游客注意到,隨著展覽的進行,展廳空間和燈光、色調布置也很有意涵。“此次改擴建項目,我們十分注重設計的整體性,賦予設計紀念涵義,由序廳至尾廳整體的室內鋪裝逐漸變淺,燈光逐漸變亮,象征著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苦難走向輝煌的艱難歷程。”楊洋表示。
宛平城變遷
讓紅色記憶走進生活
走出展廳,便來到醒獅廣場。“我們選擇進行地下空間改擴建這種技術難度極大方式,克服了很多設計和技術的挑戰。”楊洋告訴北青報記者。
據悉,本次抗戰館擴建工程位于南北“抗戰軸”上,北側是宛平城的北敵樓,軸線最南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我們從尊重歷史文物及原有宛平城肌理的角度出發,方案設計上保持抗戰館原有地上建筑不變,采取向下挖掘的策略,利用南側醒獅廣場地下空間擴建展廳,不破壞宛平城原有歷史風貌,打造片區連續的紀念空間序列。”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玉民告訴北青報記者。
走出抗戰館,宛平城內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豐臺區將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歷史文化底蘊,積極建設“宛平博物館之城”,打造平行時空的活態博物館群落;為了與民生融合,西北城垣景觀帶打造為周邊群眾和游客共享的游覽與休憩空間。
走在宛平城西城墻環城步道,可近距離端詳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以前古城墻旁,有綠地、圍欄與外界隔離,如今撤去圍欄,城墻近在咫尺。”附近居民張廣明說。“近期我們推動文物觀瞻向前一步,把護欄‘硬隔離’變成標語‘軟提示’。”豐臺文旅集團宛平項目部負責人田瑩表示,“我們希望這樣的做法,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延續。”
盧溝橋新顏
歷史與當代的距離被拉近
穿過宛平城西街,盧溝橋展現眼前。“這座全長266.5米的聯拱石橋,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更是一個歷史見證者。1937年7月7日,這里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1990年出生的青年講解員鄭然正在為一位年輕游客講解,她的講解也是紅色文化在青年一輩中的傳承。
鄭然的爺爺是鄭福來。作為“盧溝橋事變”親歷者、抗戰史“義務講解員”70多年來,鄭福來堅持義務講解盧溝橋抗戰歷史。在爺爺的影響下,鄭然接過家族“紅色接力棒”,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我希望將這份歷史傳承下去。”
最近前往盧溝橋的游客悄然發現,護欄不見了,千姿百態的石獅近在眼前。“以往被護欄阻隔的觀賞體驗徹底改變。如今,游客可以真切地感受這些石獅的歷史溫度,觀察每個時期石獅的雕刻特色。”豐臺區相關負責人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護欄的拆除不僅讓游客能夠近距離觀賞石獅,更象征著歷史與當代的距離被拉近,紅色文化從遙遠的記憶變為可感知的現實。
歷史不再遙遠,文化近在眼前。從抗戰館的設計巧思,到宛平城的開放空間,再到盧溝橋的無障礙體驗,宛平城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成為年輕人愿意主動接近、深入了解、自發傳播的文化寶藏。采訪結束前,一位00后游客正在夕陽下拍照,他的手機屏保已經換成下午在抗戰館參觀時拍攝的照片,“今天在宛平城近距離了解紅色文化讓我特別感動,我要回去和我的小伙伴分享今天的經歷,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在中華大地上。”
文/本報記者張知依
【編輯:于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