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级AI云”玩家竞赛,中国厂商谁能参赛?
▲头图由AI生成
智东西作者 程茜编辑 漠影
云厂商正成为大模型竞赛的核心引擎!
大模型时代对云巨头提出更高要求,其角色正在从此前的计算资源供给到现在技术、生态多维度驱动转变。
一方面,大模型需要海量算力,且随着模型规模持续扩张、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算力需求近乎无限增长;另一方面,为大模型提供关键支撑的云巨头正在加大投入,全球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云计算巨头正加大云和AI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2025年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将再增%。
这都说明,全球AI云的增长势不可挡。当前,业内已形成一种共识,围绕着云+AI技术,全球已形成四朵“超级AI云”。而中国只有一家企业入选,那就是阿里。
▲全球四朵“超级AI云”对比
作为国内头部的云玩家,阿里近期在AI+云上的进展不断放出,通义大模型系列数次登上开源王座,且Hugging Face数据显示,通义衍生模型数万,构成了全球第一开源模型矩阵;云计算网络遍布全球,个地区运营个可用区域,未来三年投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建……
在这样的布局下,阿里云凭.8%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成为不折不扣的领跑者,也是中国市场唯一的超级AI云玩家。
在这背后,谁在定义大模型时代的云玩家竞赛规则?哪些云巨头能坐上牌桌?我们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超级AI云玩家的准入门槛:四大能力缺一不可
从早期卷参数、卷性能到现在拼落地、拼应用的大模型产业竞争背后,实则是云巨头的较量。
除了开篇提到的阿里云,其他云巨头在大模型赛道动作同样不断,微软豪掷巨资与OpenAI绑定,近日首推自研模型;谷歌大模型全面爆发,最新Nano Banana爆火,还投资了Anthropic;亚马逊云科技昨天在全球顶级模型平台Amazon Bedrock上集成Qwen3、DeepSeek3.1。
AI与云计算深度绑定的当下,云巨头正在大模型时代拥有新的定义。
当我们拆解大模型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以及这些巨头的布局会发现,这些云巨头已经成为超级AI云玩家。
首先云玩家需要解决大模型算力供给难题。不论大模型研发还是应用,都需要长期、稳定、海量的算力,如训练万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甚至需要持续数月调动数万颗高性能芯片,还要配套的电力、网络、存储,这背后必然是千亿级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
其次有充足的算力还不够,算力如何被高效利用起来同样是关键。大模型的算力需求是动态的,训练阶段需要庞大算力集群、推理阶段侧重满足海量用户的实施请求,因此能否提供灵活、高效的算力供给将直接影响大模型企业的体验和成本。这考验的正是云巨头是否拥有百万级大规模计算集群和云计算调度能力。
第三是顶级大模型能力,云玩家需要摆脱单纯算力出租商的定位,转变为AI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这也是云玩家差异化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模型应用落地加速,企业需要的是算力与模型相结合的服务。
最后是自主的AI芯片布局。公有云里,AI训练/推理的硬件成本是最大支出之一,而自主的AI芯片可以在推理场景中有效降低模型调用成本,构筑长期优势。
综合来看,这四项能力缺一不可且互相支撑,形成了大模型算力稳定供给、高效利用的闭环,对应大模型算力、技术高壁垒、规模化落地应用的核心需求,成为大模型产业发展下的硬指标。
二、全球超级AI云玩家格局:四大巨头主导,两条路径分野
当聚焦到具体的企业,可以看到在全球云计算市场,能同时满足这四项被安上超级AI云玩家头衔的玩家屈指可数。
知名市研机构Gartner今月的数据显示,2024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亚马逊云科技、微软、谷歌、阿里云排名前四;Omdia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亿元,阿里云占.8%位列第一,市场份额高𱆎名的总和。
家综合实力强劲的云巨头,也就是符合上大能力的超级AI云玩家。
其自身的基础设施投入与强大算力调度能力自不必说,另外两大能力的布局也使得家云巨头分化出两条路径。
在芯片层面,微软有专为Azure云服务的AI工作负载设计的Maia芯片、亚马逊专门为超过千亿参数模型深度学习训练打造了机器学习芯片Trainium;在大模型层面,微软、亚马逊都选择了自研大模型,以及和顶尖大模型创企结成同盟,形成云+生态的模式。
▲微软Maia芯片
此前微软和亚马逊均豪掷千金,根据公开信息,微软至少为OpenAI投亿美元、亚马逊至少为Anthropic投亿美元,但即便如此,微软与OpenAI合作生变的消息频繁传出,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此类合作模式背后潜藏的风险,近几个月微软也开始推进自研模型。
谷歌和阿里巴巴则选择了在云计算、基础大模型、AI芯片三大层面都全栈自研的路径。
后者虽然技术难度更大,但云玩家能端到端打通技术链路,让软硬件都更适配自身业务场景需求,打造差异化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全栈自研前期研发投入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或能显著降低技术依赖的隐性成本,包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外部技术与自身业务系统适配等。
作为唯一一家中国玩家,阿里巴巴正在以AI基础设施、超级云平台、顶尖大模型和算力芯片的全方位投入,角逐全球四朵超级AI云竞赛。
三、阿里巴巴:中国唯一“超级AI云玩家”的竞争力
阿里巴巴布局全栈自研、深耕AI与云计算,其底气究竟源于何处?
首先是其市场规模在国内云服务市场位居前列。Omdia的报告显示,在当前成已使用生成式AI的《财富》中国 500 强企业中,阿里云的渗透率%,排名第一。
企业加快AI部署,推动云厂商探索多元路径。在开源模型领域持续发力,成为阿里巴巴整体业务持续增长的核心推动。
阿里通义在开源模型领域的地位,正是其第二大底气。
具体来看,通义千问Qwen已经推出数个不同领域的模型,如AI编程模型的Qwen3-Coder、图像编辑模型Qwen-Image-edit、语音识别模型Qwen3-ASR-Flash等。同时今年以来,阿里还陆续开源WebWalker、WebDancer和WebSailor等多款检索和推理Agent,均取得开源SOTA成绩,上周开源的首个深度研究Agent模型通义DeepResearch,一上线就登顶开源Agent榜首。
截至当前通义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突亿,其开源模型的数量储备、尺寸分布、性能竞争力,都具备显著优势,稳居全球开源模型第一名。
▲通义大模型开源社区主页
第三大底气是阿里巴巴的AI基础设施布局。
资金投入是最直观的布局体现。阿里巴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该公司AI+云的CAPEX(资本性支出)投入亿元,同比增%,过去四个季度在AI基础设施以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亿元。
基于此,目前在AI IaaS层,阿里云全球拥个可用区,提供多种形态的GPU弹性算力、灵骏大规模AI训练集群、智能算力编排调度的容器等服务,并且拥有高性能存储CPFS和高性能网络HPN7.0;在AI PaaS层,阿里云提供AI平台PAI、大数据计算MaxCompute、推理服务EAS等服务,覆盖主流AI框架,可实现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和模型部署;在MaaS层,阿里云百炼对外提供通义系列、DeepSeek、Llama等开源大模型的API、模型微调及AI应用开发等服务,构建起AI全栈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今月阿里巴巴的一则官宣更表明了其对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决心。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这正是阿里巴巴坚持全栈自研路径的支撑,也让其成为中国最重量级的超级AI云玩家。
当下的AI竞赛是涉及技术、算力、生态、市场的多维度综合性竞争,而阿里巴巴的硬核实力已经让这些关键环节在其业务体系中落地生根。
结语:全链条AI能力成核心,阿里巴巴完整布局已现
大模型发展至今,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模型参数比拼或算力堆砌,而是围绕大模型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能力较量。
这不仅要求云厂商具备支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算力调度能力,还需要为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不同领域的玩家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而在这场综合实力的比拼中,阿里巴巴的布局已呈现出清晰的全链条特征:从AI芯片到云计算平台再到基础大模型,三大核心层面的布局使其成为这场超级AI云竞赛中,中国的唯一重量级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