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獎現 “少年黑馬”,15歲庫珀奪冠,贊達亞等前輩早鋪路
今年艾美獎頒獎禮上,15歲的英國少年歐文庫珀站在領獎臺上,手里攥著的獎杯比他想象中要沉得多。這個來自曼徹斯特的普通男孩,憑借在《混沌少年時》里的表演,成了艾美獎史上最年輕的男性獲獎者。他在臺上說:"三年前我還是無名小卒,現在站在這里證明,走出舒適區就能創造可能。"臺下掌聲雷動,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少年的勝利,其實延續了一條藏在艾美獎歷史里五十年的隱秘線索。
1這條線索的起點藏在1973年的頒獎禮后臺。16歲的斯科特雅各比剛憑借《那個夏天》拿下獎杯,他飾演的少年在劇中發現父親是同性戀,這在當時的美劇里堪稱驚世駭俗。同年,17歲的安東尼墨菲用《湯姆布朗的學校日記》告訴觀眾,古典題材里的校園霸凌同樣能震撼人心。這兩個少年的獲獎像兩把鑰匙,第一次撬開了影視圈對"青少年只能演偶像劇"的偏見。到了1984年,14歲的羅克薩娜扎爾把這條線索拉得更清晰。她在《關于阿米莉亞的事》里飾演遭受父親性侵的少女,這個現在看來都足夠尖銳的題材,讓她至今保持著艾美獎最年輕獲獎者的紀錄。有意思的是,扎爾的獲獎感言里沒提演技技巧,只說"希望這個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沉默"。后來的數據證明她做到了:劇集播出后,美國反家暴熱線的來電激增了40%。這時候人們才發現,少年演員拿獎從來不是簡單的"天才故事",而是影視工業在借他們的眼睛掃描社會的隱痛。進入新世紀,這條線索變得更加粗壯。2019年,21歲的賈雷爾杰羅姆憑借《當他們看見我們》改寫了歷史,這個布朗克斯出生的非裔拉丁裔演員,把"中央公園五少"冤案里的種族歧視問題演得淋漓盡致。
他領獎時特意穿上印有五位蒙冤者頭像的T恤,用獎杯替邊緣群體發出聲音。這種"獲獎即發聲"的模式,在艾美獎舞臺上越來越清晰可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贊達亞的崛起。2020年,24歲的她憑《亢奮》成為最年輕的劇情類視后,兩年后又用同一角色梅開二度。這個演繹毒癮與焦慮的少女形象,像手術刀一樣剖開了Z世代的精神困境。觀眾在她的表演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讓"青少年精神健康"這個議題從心理咨詢室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客廳。2回到歐文庫珀的勝利,你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混沌少年時》里那個卷入校園暴力的13歲男孩,本質上和扎爾的性侵受害者、杰羅姆的蒙冤少年一脈相承。這部讓英國首相都建議引入校園的劇集,講述的正是網絡極端思想如何侵蝕青少年的心靈,這恰恰是當下全球父母最揪心的議題。選角導演回憶說,試鏡時歐文的即興表演"自然得像發生在隔壁教室",這種未經雕琢的真實感,成了穿透社會議題的最佳利器。有人質疑現在的獎項門檻是不是降低了,其實看看數據就知道答案。從1984年扎爾獲獎到2025年歐文創造紀錄,四十一年間艾美獎少年獲獎者不過十余人,平均四年才出現一個。他們拿下獎項的作品,全都是觸碰社會痛點的硬核題材:家庭暴力、種族歧視、精神健康......這些作品往往在獲獎前都面臨過投資猶豫或播出阻力,但最終都成了推動公共討論的催化劑。現在再看歐文站在領獎臺上的身影,你會發現他身后其實站著一長串少年的剪影。從1973年的斯科特到今天的庫珀,這些獲獎者像接力賽一樣傳遞著同一個信號:當社會對某些議題集體沉默時,影視會找到最適合的聲音來打破僵局。流媒體時代讓這種聲音傳播得更快,《混沌少年時》首周就登上英美收視榜首,這種影響力是扎爾當年無法想象的。
3歐文的獎杯確實比前輩們的更亮,但分量從未變過。五十年的歷史證明,艾美獎給少年演員的每一個獎項,本質上都是頒發給時代的清醒劑。當這個15歲少年說"走出舒適區"時,他可能沒意識到,自己正踩著前輩們鋪就的道路,把那條曾經狹窄的小徑,走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可以通行的大道。而這條道路的盡頭,永遠指向更真實、更勇敢的影視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