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21 來源:分風劈流網作者:容桂陳奕迅
打工人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工資到賬。手機一震,賬戶多了一筆錢,之前一個月的辛苦,好像都值了。現在的轉賬快得驚人,幾乎沒有等待。但要是放到古代,那可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銀行卡,也沒有轉賬。想要發工資,就得靠最原始的辦法。
古人領的不光是錢,更準確的說法是“俸祿”。俸是錢,祿是實物。錢一般是銅錢或銀子,實物就更雜了,有糧食,有布帛,有鹽,也有木炭。俸祿這個詞本身也有來歷,早期的官員幾乎沒有所謂的工資,國家分地分人,讓你靠收成都能養活自己。周代就是這樣,叫“分田定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慢慢衰落,各國改為發糧食,這才有了“祿”。漢代以后,錢幣經濟發達,俸錢逐漸成型。東漢甚至搞過“半錢半谷”的辦法,魏晉時期又加入布帛,三種并行。到了隋唐,俸祿里甚至包括庶仆,等于連勞動力都能算進待遇。領工資的方式很講究,要看你在哪里任職。京城的官員,就從京倉領。地方官員,就去所在州郡的倉庫領。《唐六典》里記載,京官的俸祿由京倉發放,地方官員則各取所在。
明代的巡撫、總兵常年在外駐守,他們就直接在地方機構領取。有些俸祿數額大的官員,為了避免擁擠,朝廷還會安排不同的倉庫分散領取。要是職位相差不大,就用抽簽決定。制度不斷調整,也帶來不少麻煩。比如金代以后,通州成了漕運的關鍵點,朝廷就設倉在通州和北京兩地。糧食先運到通州,再往北京轉。按理說順暢,但清初路況太差,糧車常常拖不動。官員和八旗兵只好自己跑去通州領,再想辦法運回來。費力又費錢,怨聲不斷。朝廷最后只得下令修路,把這條運糧路當成“工資生命線”。發放的頻率跟現代也不一樣,唐代基本是按月發,而且有先后順序。中樞機構的官員月初先領,中層官員中旬再領,最后才輪到基層。元代也是月結。明清改成季度制,每三個月一次。明朝要求太倉統一發放,清朝沿用這個做法,但又進行了細化,比如八旗兵丁雖然是季度結算,但旗內會分到具體月份,避免市場上糧食一下子集中流入,擾亂物價。乾隆時期更重視這一點,怕市場被擾亂影響統治。
紙面上制度嚴謹,落到實際卻常常出問題。有時國庫沒錢,工資只能拖。有時官員沒趕上,就只能推遲或者找人代領。還有的因為急用,直接申請預支。比如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后,京城大亂,朝廷怕糧倉失守,就一次性把九個月的俸祿全發出去,官員們急著搬糧,場面相當壯觀。連普通百姓都來幫忙運,順帶還能賺些運費。地方官的情況更麻煩,一個州郡面積大,離倉庫遠的官員來回一趟太折騰,就允許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領的時候雖然痛快,但用起來就得仔細盤算,等于一次性的大紅包。除了這些,領俸祿手續也不少,一般要走三步:先申請,再審批,最后拿批文去倉庫領。因為官員系統龐大,朝廷只核算總賬,具體到每個人的職位和級別,再逐一分配。升官、降職,都要在賬里體現。
賬做得慢,官員就得提前一個月申請,否則糧沒算清楚,就只能干等。古人也想出了不少辦法,有錢的請腳夫幫忙,相當于找人代領。有事走不開,就寫證明讓親戚朋友去。要是缺錢,就向朝廷申請預支,只要國庫寬裕,偶爾也能批下來。領工資這件事,流程雖復雜,但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