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9月11日18時44分,于朦朧工作室官方微博發文稱,于朦朧于2025年9月11日墜樓身故,經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
連日來,持續有網絡爆料稱,導演程青松、于朦朧圈內好友高泰宇等人與墜樓事件有關,無數網友涌入他們的評論區“要說法”。
9月14日,高泰宇發文稱已報警,并嚴正聲明:本人從未出現在所謂“事發現場”,相關言論均屬毫無根據的惡意揣測。他表示已第一時間委托律師全程處理,并已完成報警程序,堅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據9月15日極目新聞)
美好生命的驟然消逝,令人哀嘆和惋惜,在表達哀悼之情的同時,網絡上關于案件疑點的討論也持續發酵。盡管于朦朧工作室發布聲明稱警方排除刑事嫌疑,但由于缺乏警方的正式通報和案件細節的披露,眾多網友仍在社交平臺上分析案情、質疑,甚至直接點名所謂的“嫌疑人”,在高泰宇等人士的賬號評論區發起圍攻,直指他們為“兇手”,迫使當事人不得不關閉評論區,或報警維權。
雖然此前,相關人員都發言自證,稱自己當時并不在事發現場,與事件并無關系,但這些自辯的言辭,瞬間被洶涌的輿論浪潮所淹沒。網絡言論摻雜強烈情緒,在部分網友眼中,自己認定的“疑點”遠比當事人的自證更有說服力,他們沉浸于自己構建的“案情邏輯”中,甚至會將當事人的自證視為“欲蓋彌彰”,進一步升級言語攻擊。
這種“鍵盤斷案”的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公眾對真相的渴望,但也暴露出輿論監督與網絡暴力的模糊邊界。一方面,公眾人物的身份自帶高關注度,案情本身的確存在令人費解的細節,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網友們急于通過碎片化的信息拼湊“真相”,將自己代入“偵探”角色,試圖通過主觀臆斷和無端猜測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開放性,弱化了部分網友的責任意識。他們意識不到自身言論帶來的現實后果,隨意釋放情緒,將質疑異化為攻擊,并以為這是在“彰顯正義”“幫助破案”,實則早已跨越了理性的邊界,演變成了赤裸裸的網絡暴力。
不可否認,部分網友的初衷的確是追求真相、維護正義,公眾也有對熱點案件質疑的權利,合理的質疑有助于推動事件真相的揭開。然而,權力行使不能越過邊界——當質疑變成毫無根據的指責,當討論變成情緒化的審判,不僅無助于揭示真相,反而可能會傷害無辜者,甚至可能混淆視聽,干擾正常的調查程序,讓事件的走向偏離正軌。
于朦朧墜樓事件之所以持續引發猜測,正反映出公眾對法律公正和真相透明的期待。作為公眾人物,他的驟然離世不僅是個體悲劇,也關乎公眾對于正義和公平的信心。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重視這一事件的輿論反響,在不侵犯逝者隱私、尊重家屬意愿的前提下,考慮通過更權威、更詳細的通報回應公眾關切,既能告慰逝者和家屬,也能平息無謂的紛爭,避免家屬和其他人受到二次傷害。
敬畏生命、追求真相是人性善良的體現,但充滿戾氣的“網絡斷案”絕不是正確方式。我們期待事件有一個可信服的結果,但在此之前,相關討論應保持理性與克制,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沖動,多一些求證,少一些揣測,讓正義感以正確的方式推動事件抵達真相,而不是成為網絡暴力、流量算計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