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技術躍遷,背后都伴隨著人才觀念的更新。
算力競賽硝煙未散,激烈的人才爭奪戰又在AI行業打響。大洋彼岸的硅谷大廠紛紛開出億元級年薪挖角頂級研究員;與此同時,中國的AI人才競逐也在持續升溫。
最新做出重磅舉動的是MiniMax。公司在近期一場全員會上透露,已正式啟動覆蓋公司全職能的長期期權激勵計劃。
這一計劃不僅面向算法核心研發人員,更延伸到工程、產品、運營等全崗位序列,甚至是剛入職的實習生。也就是說,只要有做出突出貢獻,不限工種和資歷都有機會獲得期權激勵。據36氪得到的一手消息,這一機制將作為公司的人才制度長期存在,鼓勵每一位員工大膽突破。
面對這場全球性的AI人才爭奪,MiniMax給出了不一樣的解法。相較于硅谷盛行的高薪單點挖角,MiniMax的全員激勵,更像是在打造一種AI時代的組織創新:通過人才激勵制度,把個體創造力轉化為集體勢能。
從算力堆砌到人才競爭
ChatGPT驚艷全球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AI行業的發展一直處在一種“大力出奇跡”的敘事當中:誰能獲得足夠多的資本支持,囤積到足夠的算力,就能訓練出性能更強大的大模型。而自DeepSeek以全員本土員工和獨特的技術路徑,實現了同等推理性能下的訓練成本優化后,“創新人才”又重新成為了全球AI敘事的焦點。
正如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提出的那樣,創新的源泉在于人本身的“創造性破壞”。在實現AGI的路上,人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遠超算力。只有通過激發個體人才的非線性創造力,才能突破算力堆疊的局限。
轟轟烈烈的搶人大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硅谷上演。這其中,Meta的動作最為兇猛。
今年6月,扎克伯格因不滿自家Llama模型的表現,重新組建“超級智能”團隊,并大舉從OpenAI、Google DeepMind、Anthropic、蘋果等公司批量挖人,這種四處重金招攬AI人才的策略,在整個硅谷都引起了震蕩。
其他科技巨頭同樣不甘落后。微軟、谷歌等也都在通過各種手段為自家的AI團隊招兵買馬。今年7月,為了挖角創業公司Windsurf團隊的聯創和部分高級研究員,谷歌不惜豪擲24億美元,實現對整個Windsurf的兼并收納。
人才爭奪戰的硝煙也在國內蔓延。不同于硅谷“明目張膽”從競對挖人的做法,國內公司正在用人才激勵的方式,培養人才,并最大程度激發人才的創造力,MiniMax正是其中之一。
MiniMax在WAIC 2025大會中的展臺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大多數公司強調的“英雄主義式”的核心技術人員驅動,MiniMax將人才激勵計劃覆蓋到了所有崗位。由此,MiniMax的人才激勵機制,似乎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搶人范疇,它更像是一種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試圖將個人的能力匯聚成整個組織的勢能。
從個體創新到組織創新
創新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從個體的靈感與行動,以適配的機制和共同的使命,逐步匯聚成組織的合力。通過全員激勵機制,MiniMax正是要從“個體創新”出發,把這種創造力延展到整個組織,推動形成真正的“組織創新”。
但要讓這種創新成為組織的常態,而不是零星閃現,就必須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什么樣的個體特質,值得被持續放大?
MiniMax已經做出了定義。接近MiniMax的人士告訴36氪,MiniMax內部推行的“人才雙螺旋”概念,強調的是兩類相互作用的共性能力: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Principles Thinking)+ 深度好奇(Deep Curiosity)。
第一性原理思維,強調的是能發現“真問題”。這也暗合了生成式AI工具滲透到工作和生活場景后的一個常見論調:AI時代,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回答問題更加重要。MiniMax則要在組織形式上真正踐行這一理論。
MiniMax辦公環境
在AI可以替代大部分執行的今天,崗位不再是能力的邊界,而是能在復雜環境中識別出決定組織行進方向的真問題。這種能力可以來自算法科學家,也可以來自工程師、產品經理,甚至是實習生。
像造火箭一樣,大模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比如OpenAI組織中,從數據專家到算法、工程優化,甚至還有產品經理來的角色來主導整個研發。
那位知情人士指出,上述思路也是MiniMax推行全員激勵設計的底層邏輯,通過這種方式,讓任何能提出關鍵命題的人都得到認可。
而MiniMax所強調的“深度好奇”,指的是對未知保持持續探索的驅動力,并且敢于在不確定中不斷試錯和突破。
他們是AGI時代的“原住民”,不會視AI為威脅,而是將其視為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最強助手,用以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MiniMax同學會,與高校頂尖人才聊技術干貨
MiniMax的內部理念認為,通向AGI的道路可能會超越當下人類的想象,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比起既有經驗,更關鍵的是持續的探索欲和直面未知、接受失敗的勇氣。公司將這種“深度好奇”視為推動個人和組織突破認知邊界、實現非線性成長的重要力量。”該人士總結說。
如同DNA的雙螺旋結構,這兩種特質相互交織,共同構建了AGI時代可持續的創造力和競爭力。事實上,推動這輪AI發展的也正是這樣一群人。
OpenAI聯合創始人兼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可以說就具備第一性原理思維和深度好奇特質的典型。在博士階段,他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亞歷克斯?克里澤夫斯基、導師杰弗里?辛頓共同研發的AlexNet,并在2012年的ImageNet競賽中取得壓倒性勝利。這一成果被普遍認為是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視覺上的關鍵轉折點,也由此引發了全球范圍的人工智能研究熱潮。
創辦OpenAI后,他繼續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主張通過“預測下一個token”與“信息壓縮”等路徑探索通用智能,這一技術判斷對GPT系列的方向選擇有著重要影響,并最終實現了ChatGPT的現象級誕生。
而這一系列大膽探索,離不開深度好奇帶來的驅動,從計算機視覺到深度學習,再到對通用智能,蘇茨克維一直在探索和追問。這兩種特質的交織作用下,蘇茨克維無疑已經成為了生成式AI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通過此次全員激勵舉措,MiniMax要實現的是,在AGI探索不同鏈條上將具備“本質洞察”和“深度好奇”的心智全部收集,把算法、工程、產品各鏈條的個體創新都納入一個融合機制,讓每一次探索和創新都有被認可和放大的可能。
當不同角色的創新不斷疊加,就會在組織層面形成創新涌現,最終匯集成整個公司面向AGI的持續推動力。
在中國AI創業版圖里,MiniMax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既是外部觀察者眼中“硅谷式Pure Play AI公司”,所謂Pure Play,即不是跨界做加法,而是專注于AI本身,從模型到底層產品形成閉環;同時又被外界認為有著極強的求生欲,以一種務實而激進的姿態,不斷在技術路徑上冒險突破,并在商業化上快速驗證。
視頻為MiniMax視頻模型上線首尾幀,支持最強復雜指令遵循等特性。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每一次技術躍遷,背后都伴隨著人才觀念的更新。工業時代強調執行力,互聯網時代推崇速度與規模,而在AI時代,最稀缺的則是問題定義力與跨界想象力。當大模型逐步接管重復性的執行與優化,人類的價值將更加集中在提出值得解決的問題、創造新的組合方式。換句話說,下一個時代的人才畫像,不再是資歷與身份的疊加,而是敢于直面未知、保持好奇并具備本質洞察的探索者。這不僅是MiniMax所強調的“人才雙螺旋”,也是整個行業在邁向AGI過程中,對未來人才的共同召喚。